发挥科技创新动能 提升盐碱地综合利用水平
(资料图)
作者:刘立军(河北地质大学)
盐碱地综合利用对于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河北是盐碱地面积较大的省份之一,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盐碱地改造提升和综合利用的关键作用,不仅有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也有利于保障粮食产能。
近年来,河北省通过农田水利、化学改良、生物改良、技术推广等措施,形成一批有区域特色的关键技术,农业适用性应用得到有效推广。但仍存在四个方面突出问题。一是盐碱地治理难度大,未治理的盐碱地主要分布在淡水资源严重匮乏的滨海和坝上地区,多为含盐量较高的盐碱地。二是规模化生产程度低,70%以上的盐碱地分散在农户手中,种植成本高,影响整体效益,而受地力较差等因素影响,部分经营主体流转盐碱地进行规模化种植意愿不强。三是综合利用水平不高,品种培育周期长,缺乏高耐盐、高产优质的适宜品种,盐碱地农产品产量低而不稳定。最后,深加工“拳头”产品少,产业链条较短,品牌影响力小。针对这些问题,应全面实施科技创新战略,加大研发投入,打造特色农业品牌,提升盐碱地的利用效率、有效促进盐碱地的综合开发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加快研发土壤改良和水资源利用等技术,提高盐碱地农业生产能力。充分考虑盐碱地改良区的气候特点、作物生长发育规律及土壤水盐动态规律,优化完善盐碱地改良综合措施,以较低的成本达到较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不断创新综合改良技术,提高盐碱地改良效率,增强土地土壤质量,为提高耕地生产力、保障粮食安全提供有力支撑。土壤改良技术和水资源利用技术都是盐碱地改造提升和综合开发利用的关键技术,应通过科技创新研发更加高效、环保、经济的土壤改良技术,如生物技术、纳米技术、生态修复技术等,改善盐碱地的土壤质量,提高土壤肥力和保水能力,促进植物生长和发育,从而提高盐碱地产能;利用生物技术研发适应盐碱地生长的微生物菌剂,促进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生长,改善土壤质量;研发更加高效、节水的灌溉技术、水资源循环利用技术等,提高盐碱地的水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水资源的浪费;利用智能灌溉技术,根据土壤湿度、气象条件等因素,精准控制灌溉量,提高灌溉效率。
培育旱碱麦等耐盐碱农作物品种,提高盐碱地经济效益。从盐碱地特点和产业发展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探索特色农业新路径。把盐碱地综合利用摆在重要位置,摸清底数、完善政策、强化协调,积极推进盐碱地综合利用,大力发展盐碱地特色农业。科技创新是促进盐碱地综合开发利用的重要手段,特色农业是盐碱地综合开发利用的重要方向。可以通过基因工程、遗传育种等方式,根据不同地区盐碱地的土壤和气候条件,研发出适应盐碱地生长的作物品种,选择适宜的特色农业种植,提高作物的适应性,如旱碱麦、耐盐碱水稻、苜蓿等。近年来,河北省沧州市立足“以种适地”,综合提升农田基础设施,依靠科技提升旱碱麦生产能力,大力推广适应盐碱地种植的小麦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深入开展盐碱地小麦种植的小面积高产攻关和大面积示范推广,实现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配套,在盐碱地上建成了“新粮仓”,有效提升了盐碱地的经济效益。
建设综合信息管理系统,精准支持盐碱地农业生产。盐碱地的改造提升和综合开发利用需要建立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对土地资源、水资源、农作物、特色产业等进行全面、系统管理和监测。可以通过研发更加高效、智能化的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如物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实现对盐碱地的全面监测和管理,提高盐碱地的综合利用效益。根据盐碱地的特点和综合开发利用的目标,确定综合信息系统的需求,包括数据采集、处理、分析、展示等功能,进行数据采集、处理和评估。建立各地区盐碱地的数据采集网络,包括传感器、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实时采集盐碱地的土壤、水分、气象等数据,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包括数据清洗、整合、分析等,形成可视化的数据报告和分析结果。基于数据分析结果,对各地区盐碱地进行综合评估,包括土地利用潜力、农业生产潜力、生态环境状况等方面的评估。根据盐碱地综合评估结果,为政府决策提供支持,包括土地利用规划、农业生产方案、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等。还应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将全省各地区盐碱地的数据、分析结果、决策支持等信息共享给其他相关部门和利益相关者,促进盐碱地的综合开发利用。
加大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促进盐碱地可持续发展。科技创新需要配套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才能够得到广泛有效地推广和应用。为此应出台相应的配套政策,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加大对盐碱地改造提升和综合开发利用的科技创新投入,提高科技创新的效益和成果转化率。在政策上应大胆创新,面向全社会公开征集盐碱地开发利用科技创新成果,以科研成果兑现科研经费投入。还可以采取“政策上支持、项目上倾斜”的方式,激发企业参与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对研发出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的企业予以奖励。
来源:农民日报
标签: